期刊简介
本刊是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消化系统领域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技术和新经验。读者对象为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者。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出版部门: 《国际消化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534X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953/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63
出版地区 上海
出版地区 上海
订购价格 172.00
杂志荣誉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国际消化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534X
- 国内刊号:31-1953/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的高危因素及其发生机制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亚洲国家以食管鳞状细胞癌为主,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位居世界前列,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为其癌前病变,故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积极有效地干预或阻断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的发展演变过程,有可能显著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食管癌的一级预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曾玲;朱宏 刊期: 2015- 02
-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致小肠损伤的药物保护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解热镇痛药.随着NSAID的广泛应用和胶囊内镜的问世,有关NSAID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报道日趋增多.目前NSAID对小肠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并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此文就NSAID引起小肠损伤的机制及其药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袁芳岑;张振玉 刊期: 2015- 02
-
肠内营养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IBD患者常合并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国内外的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已证实,肠内营养治疗可诱导IBD病情缓解,促进病变肠道组织修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作者:丁静;韩真 刊期: 2015- 02
-
克罗恩病活动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克罗恩病(CD)是一种可累及全肠道的慢性肉芽肿性炎性反应,在中国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终身复发倾向,病情复杂多变,重症患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多年来各国学者们致力于多方面评价CD的活动度,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此文就CD活动度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沈玲燕;陈春晓 刊期: 2015- 02
-
以巨噬细胞为靶点的结直肠癌防治新策略
活跃于结直肠癌(CRC)肿瘤微环境中的不同类型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产生的作用不同,M1型巨噬细胞可发挥抑瘤作用,而M2型巨噬细胞却参与了肿瘤血管生成,常常表现为促瘤作用.因此,基于巨噬细胞的不同亚型和作用机制,通过抑制其促瘤活性、增强抑瘤活性、促进巨噬细胞由M2型向M1型转化、抑制巨噬细胞募集及存活成为CRC防治新策略.......
作者:何娜娜;曹海龙;朴美玉;王邦茂 刊期: 2015- 02
-
幽门螺杆菌阴性消化性溃疡诊治现状
幽门螺杆菌(Hp)阴性消化性溃疡(PU)具有特殊的病因和临床特征.Hp阴性PU患者具有高龄、病史较短等特点,而且有较严重的溃疡病变、较易出血及再出血,有较长时间的抗酸治疗史及较差的疗效及预后.因此,在重视Hp阳性PU的同时,对Hp阴性PU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需及时诊治此类患者,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翀 刊期: 2015- 02
-
维生素D在慢性病毒性肝病中的作用与机制
目前许多研究发现维生素D除了具有传统的钙、磷调节作用外,还具有抗炎、抗纤维化、抗肿瘤等作用.此文对维生素D参与慢性病毒性肝病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李海天;徐成军;赵彩彦 刊期: 2015- 02
-
炎症性肠病与肠道菌群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特征是反复发生肠道溃疡,以腹痛、黏液脓血便为主要症状.IBD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宿主遗传易感性、黏膜免疫和肠道菌群有关.与正常人相比,IB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主要表现在益生菌数量减少和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多.此文就IBD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和检测方法以及微生态制剂(MEA)对IBD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闫一帆;姜敏;孙明军 刊期: 2015- 02
-
非糜烂性反流病食管下段鳞状上皮细胞间隙增宽的研究进展
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临床上常表现为烧心、反酸等症状.NERD患者广泛存在食管鳞状上皮细胞间隙增宽,且与NERD的临床症状密切相关,此文主要围绕NERD与鳞状上皮细胞间隙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刘荣泉;朱海杭 刊期: 2015- 02
-
幽门螺杆菌EPIYA多态性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胃癌是世界第二位致死性肿瘤.大量研究表明,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合成分泌的CagA蛋白密切相关.CagA蛋白羧基末端EPIYA重复序列是酪氨酸磷酸化的主要位点,EPIYA的不同基序片段磷酸化后会引起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改变,进而影响细胞有丝分裂,引起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终导致胃黏膜细胞癌变.因此EPIYA基序多态性可能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但目前有关这一关系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存在争议.此文从......
作者:林震;郑建 刊期: 2015- 02
动态资讯
- 1 血清胃泌素G-17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2 Reg基因在胃黏膜损伤与癌变中的作用
- 3 CYP2C19基因多态性在消化系统中的意义
- 4 Cajal 间质细胞与胃肠起搏
- 5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和胃黏膜异位诊断价值的研究
- 6 卡维地洛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 7 Nrf2在肝细胞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8 瑞巴匹特药理与临床应用进展
- 9 胰腺囊性病变中囊液分析的研究进展
- 10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 11 CYP2C19与质子泵抑制剂
- 12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 13 瘦素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与地位
- 14 应重视糖尿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
- 15 乙型肝炎病毒cccDNA研究进展
- 16 克罗恩病肠壁纤维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 17 无痛消化内镜的风险评估及临床应对策略
- 18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消化疾病
- 19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化学预防的研究进展
- 20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肝纤维化发病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