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是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消化系统领域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技术和新经验。读者对象为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者。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出版部门: 《国际消化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534X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953/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63

出版地区 上海

出版地区 上海

订购价格 172.00

杂志荣誉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国际消化病杂志
  • 杂志名称:国际消化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534X
  • 国内刊号:31-1953/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期刊收录: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际消化病杂志2017年第4期文章
  •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MWS)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撕裂出血与其他上消化道出血一样可能危及生命.近年来研究表明,结合人体体型分析和内镜探查可提高MWS诊断率,采用GB评分(Glasgow-Blatchfordscore)对其进行危险度分层,可指导临床治疗,对预测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文就MWS的临床诊断方法、危险评估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武霞霞;保志军 刊期: 2017- 04

  • 肠系膜脂肪在克罗恩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肠系膜脂肪增生是克罗恩病(CD)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增生的肠系膜脂肪细胞有特异性的形态功能改变.脂肪组织可在细菌、炎性因子等刺激下产生C反应蛋白,前脂肪细胞具有吞噬和杀微生物活性,脂肪细胞还可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和脂肪因子参与免疫炎性反应的调控.因此,肠系膜脂肪组织在CD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促进CD的进展.......

    作者:张瑜玮;虞朝辉 刊期: 2017- 04

  •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饮食管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其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大多数患者发病早期被禁止进食和肠内营养,但近年来国外许多随机对照试验证明,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非必须禁食,可根据出血部位和性质以及患者全身情况来确定是否可以开放饮食.该文就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肠内营养的管理及风险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唐雯;蒋宝泉;陈东风 刊期: 2017- 04

  • 基于肠道菌群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新策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率不断上升,目前仍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变化在NAFLD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达到治疗目的.该文总结近年来动物和临床研究结果,从机制上阐述肠道菌群与NAFLD的关系,同时综述通过调节与肠道菌群有关的短链脂肪酸及胆汁酸代谢来治疗NAFLD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闫晨;刘天宇;李云;曹海龙 刊期: 2017- 04

  • 胃食管反流病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

    胃食管反流病与睡眠障碍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胃食管反流病与睡眠障碍存在着双向联系,两者互为因果且可以互相加重.抑酸药可改善患者的反流症状及睡眠障碍.益生菌通过改善胃肠动力,可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并可降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因此,对胃食管反流症状及睡眠障碍的治疗除了给予常规抑酸及催眠药外,还可给予补充益生菌,发挥其对胃肠道功能及睡眠障碍的改善作用.......

    作者:田倩弟;徐俊荣 刊期: 2017- 04

  • miR-146a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微RNA(miRNA)早于1993年在秀丽线虫杆菌中被发现,是一类大小为18~25nt的单链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及单核生物的细胞核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miRNA对多种生物学过程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如细胞的有丝分裂、分化、增殖、凋亡,个体的生长发育等,其控制着体内约1/3蛋白基因的表达.miR-146a是miRNA家族的一员,近年来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其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周丽云;李校天;李丽;杨俊超;郭永泽;尹燕 刊期: 2017- 04

  • 腹腔镜在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LPPS)作为肝胆外科的一项创新性术式,其潜在的刺激剩余肝叶短期内增生突破了手术禁忌.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术式的优化,其临床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腹腔镜技术的应用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前景,虽然目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但ALPPS拓宽了手术切除适应证,让较晚期巨大肝癌患者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该文就目前腹腔镜在ALPPS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哲元;阎于珂;张有成 刊期: 2017- 04

  • 腹部CT在肝硬化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肝硬化的诊断、动态观察、预后评估及指导治疗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腹部CT能精确判断肝硬化患者与正常人的肝脏体积的差异,从而判断肝硬化的严重程度;能评估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判断门静脉高压的程度;还能通过测量第3腰椎水平各肌肉横截面积的变化,来评估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态等情况.因此,腹部CT在肝硬化诊断和预后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冯灵美;曾欣;谢渭芬 刊期: 2017- 04

  • 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小肠黏膜损伤防治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引起的小肠黏膜损伤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发现活性氧生成增加、胆汁酸、Toll样受体4的活化、Ⅰ型胶原合成的下调、自噬反应的抑制等机制可能参与了NSAID对小肠的损伤.药物防治小肠损伤是目前实现安全使用NSAID的重要措施,临床常用的药物有黏膜保护剂、部分抗生素及益生菌等.此文就近年来NSAID小肠黏膜损伤的机制及药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马嘉珩;曹海龙;陈雪;王邦茂 刊期: 2017- 04

  • 传统治疗与肠套叠复位器治疗黏连性和蛔虫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对黏连性和蛔虫性肠梗阻患者采用传统疗法和肠套叠复位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90例黏连性和蛔虫性肠梗阻患者,按数字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n=45)采用传统治疗(左旋咪唑+丁桂散),观察组(n=45)采用肠套叠复位器法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排气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44例),对照组为81.82%(36......

    作者:程晓娜;王丹;杨丽;何旭东 刊期: 2017- 04